高二文科语文知识点

【高二语文】 2016-03-20本文已影响

  对于高二的文科生来说,需要掌握语文的哪些知识点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二文科语文知识点以供大家学习。

  高二文科语文知识点:《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从他曾祖曹玺开始,祖父曹寅,伯父曹颙、父亲曹頫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他的曾祖母做过康熙皇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待读,两个女儿入选王妃。康熙皇帝六次巡南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曹家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世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有藏书家。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地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 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锦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贵族生活,雍正即位后,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除政敌的斗争。在皇室内部争夺权力斗争的牵连下,他的父亲曹頫因事获罪免职并被抄家,后又遣回北京,家道从此衰落,到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见《红楼梦》第一回),“举家食粥酒常赊”(敦诚:《赠曹芹圃》)的贫困生活。他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见《红楼梦》第一回),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尽即凄惨地与世长辞。

  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增长。这股新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便是处于萌芽状态却蓬勃而有朝气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的趋向最后崩溃的但又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宗法思想、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斗争。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一、课文描写人物的几个特点

  1、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

  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黛玉进府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

  2、人物的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具体,虚实兼备:

  对王熙凤、贾宝玉详写,对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姐妹则略写;对贾母、王熙凤等出场是实写,对贾政、贾赦等未出场的人物则虚写,对贾宝玉、王熙凤是单独写,对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探春、惜春等只作集体介绍。这样描写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突出描写的重点。

  3、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交叉进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

  宝黛初会便感到似曾相识,息息相通。黛玉一见宝玉就感到:“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了黛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两人初会产生了一种互相熟识的心灵感应。作者这样写,一方面是来自第一回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给两人的关系蒙上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而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通过这初会时的心灵感应,表现两人在感情上的默契,为后来两人爱情的发展张本。

  在初会时,宝黛虽感情相通,想法相似,但表现却不一样:黛玉见宝玉是一惊,而宝玉见黛玉是一笑,一存于内,一发于外。这不同的表现来源于他们不同的地位产生的不同心理。黛玉原是听惯了别人对宝玉的评论:惫懒、懵懂顽皮……可是今日一见并非如此,自然便大吃一惊;再说黛玉初到贾府,步步都要留心,所以虽然一惊,但只是心下想,不敢轻易说出来。而宝玉则不同,在贾府中他是娇纵惯了的,所以直言不讳,即使贾母说他“又是胡说”,他也毫不在乎,仍然说下去。

  二、课文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1、课文中对贾府的环境都是通过林黛玉的一双眼睛而描绘的:

  黛玉虽然对贾府的情况有些耳闻,但并未亲见,所以在描写中带有黛玉初次观察的惊奇。

  恰当的描写角度,更突出了贾府与众不同的特点。

  2、作者通过环境描写揭示了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和社会地位:

  宁、荣二府都是皇帝之命“敕造”;“荣禧堂”的匾额又是皇帝御笔书赐;室内陈设的物品(如“待漏随朝墨龙大画”)显示着对君王的忠诚与尊敬;来往的宾客也都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的豪门贵族。

  高二文科语文知识点:《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1564-1616),伟大的英国文学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代表作家,"英国戏剧之父"。出生于商人家庭,少年时就读于当地文法学校,爱好戏剧、诗歌。后因家道中落而辍学,20岁赴伦敦谋生。在剧院打过杂差、当过马夫。

  1590年,他成为雇用演员,开始舞台和戏剧创作生涯。后成为剧团股东,巡回演出。其间结识了一些青年贵族和大学生,受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1590-1612年间,莎士比亚创作成就辉煌,共作戏剧37部,叙事长诗两部、十四行诗一卷(154首)。

  1608年左右,获世袭绅士身份,荣归故里,直至终年。莎士比亚全部作品的基本思想是人文主义或称人道主义。其最高成就在于戏剧,按内容可分为历史剧、悲剧、喜剧三大类。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16至17世纪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莎剧以生动曲折的情节著称于世,构思壮阔,内容丰富,多采用多线索结构,将各种戏剧因素自然结合。其人物都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总以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显示自己的特色。语言丰富多彩、清新隽永,既富有哲理,又带有浓郁的诗意。他的创作集中地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学成就。

  早期(1590~1600年):这时期的伊丽莎白中央主权尚属巩固,王室跟工商业者及新贵族的暂时联盟尚在发展,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国势大振。这使作者对生活充满乐观主义情绪,相信人文主义思想可以实现。这时期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历史剧如《理查三世》(1592)、《亨利三世》(1599)等,谴责封建暴君,歌颂开明君主,表现了人文主义的反封建暴政和封建割据的开明政治理想。喜剧如《仲夏夜之梦》(1596),《第十二夜》(1600)、《皆大欢喜》(16O0)等,描写温柔美丽、坚毅勇敢的妇女,冲破重重封建阻拦,终于获得爱情胜利,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歌颂自由爱情和反封建禁欲束缚的社会人生主张。就连这时期写成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也同样具有不少明朗乐观的因素。

  中期(1601~1607年):这时英国农村的"圈地运动"正在加速进行,王权和资产阶级及新贵族的暂时联盟正在瓦解,社会矛盾深化重结,政治经济形势日益恶化,詹姆士一世继位后的挥霍无度和倒行逆施,更使人民痛苦加剧,反抗迭起。在这种情况下,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越来越加剧,创作风格也从明快乐观变为阴郁悲愤,其所写的悲剧也不是重在歌颂人文主义理想,而是重在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代表作《哈姆雷特》(16O1)展现了一场进步势力与专治黑暗势力寡不敌众的惊心动魄斗争。《奥赛罗》(1604)描写了一幕冲破封建束缚又陷入资本主义利己主义阴谋的青年男女的感人爱情悲剧。《李尔王》(1606)描写刚愎自用的封建君王在真诚和伪善的事实教育下变为一个现实而具同情心的"人"的过程。《麦克白》(1606)则揭露权势野心对人的毁灭性腐蚀毒害作用。这时期所写的喜剧《终成眷属》、《一报还一报》等也同样具有悲剧色彩。

  晚期(1608~1612年):这时詹姆士一世王朝更加腐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乃退居故乡写浪漫主义传奇剧。其创作风格也随之表现为浪漫空幻。《辛白林》(1609)和《冬天的故事》(1610)写失散后的团聚或遭诬陷后的昭雪、和解。《暴风雨》(1611)写米兰公爵用魔法把谋权篡位的弟弟安东尼奥等所乘的船摄到荒岛,并宽恕了他,其弟也交还了王位。一场类似《哈姆雷特》的政治风暴,在宽恕感化中变得风平浪静。

  (1)文章的主旨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第二时期即悲剧时期的力作,英国此时已由伊丽莎白时代的表面繁荣转化为整个社会日益激烈的动荡不安。莎士比亚早先对人文主义理想的歌颂变为了对现实的严峻批判。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形象就是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莎士比亚通过哈姆莱特形象对社会现实及由社会环境决定的人文主义思潮作了高度浓缩和提炼,因而这一形象又上升为了那个时代的精神的结晶,对这个形象的分析,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当时的英国社会的现实,而且能让我们在考察特定历史阶段的人的精神之花时,发现植根于现实的"人学"对现实的启迪和警策。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哈姆莱特形象的典型性就在于它深刻地描写了早期人文主义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基于批判的怀疑以及伴随而来的幻灭和绝望,而哈姆莱特的绝望正是对那个时代的控诉,也是对那个时代的反叛。他的绝望虽然打着人文主义者固有的阶级弱点的烙印,但正是这种绝望显示了处于萌芽状态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理想人物的局限,所以也从而批判了决定这个人物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本文正试图从这点入手,从社会分析,性格分析,哲理分析的不同角度写出自己关于哈姆莱特形象的粗浅意见,并殷切希望我们仍要与"这一个"哈姆莱特告别,因为问题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

  (2)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主要是国王与身边的侍臣及王后之间的对白。写心怀鬼胎、惊疑不定的国王与侍臣密谋商量试探是否"因失恋而疯狂"的哈姆莱特。

  第二部分,主要是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对白。写的是奥菲利娅被狡猾的国王和父亲利用,前来试探装疯卖傻的哈姆莱特。

  第三部分,主要是国王与波洛涅斯的对白。写的是他们试探后的密谋。

  (3)从全文看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文里,哈姆莱特在思想和行为上有两点非常引人注目,二是天命思想,一是无所顾忌地同意了克劳狄斯设下的赌局--和雷欧提斯比剑。这两点之间有着二定的联系。先看天命思想。在这全剧的最后一幕里,哈姆莱特似乎忽然变成了宿命论的信徒。他说过这些话:"……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就在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一切都是上天预先注定。""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他如此强调天命,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其一,对于罪大恶极的克劳狄斯,哈姆莱特没有信心让他受到应得的惩罚,而不殃及别的无辜的人,因为此前他曾误杀大臣波洛涅斯,并间接导致了奥菲莉娅之死。他觉得自己在除"恶"的时候,同时也在作恶;因此无法摆脱良心上的不安,便把一切归于天意。其二,哈姆莱特接连遭到巨大的灾祸的打击,先是父王被叔父暗害,母后改嫁给叔父,接着是奥菲莉娅落水身亡,他不明白这些残酷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也只好把一切都视为上天注定。

  从去英国的途中逃回来的哈姆莱特虽然意识到事情很危急,他必须尽快对克劳狄斯采取行动,可是在脑子里充满了天命思想的情况下,他似乎无法确定一场周密的复仇计划,也不能很好地应对克劳狄斯设下的圈套。他对于比赛虽然有不好的预兆,但是他对生命、对世界都不觉得值得珍惜和留恋("一个人既然在离开世界的时候,只能一无所有,那么早早脱身而去,不是更好吗?随它去"),为父亲报仇的念头也根本被抛到了一边。所以,对于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之间的打赌,即使他本能地意识到其中有阴谋,也不愿去深究,或想办法拒绝,他毫不迟疑地答应和雷欧提斯比赛,也许是希望一切都尽快结束。临死前,他对霍拉旭说:"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在哈姆莱特眼里,世界彻底失去了它美好、光明的面目,显得"冷酷"、狰狞。能和敌人同归于尽,对他而言,是一种可以接受的结局。

  关于哈姆莱特,一般认为,忧郁、延宕(犹豫、拖延)是他性格中的两大特征。以上所讲的两点,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他忧郁、延宕性格在特殊时刻的一种表现。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19-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知识 版权所有

回到顶部